• Steam:本站分享Steam相关资讯,资讯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平台立场无关,仅供参考。

索尼翻车、任天堂观火,订阅制的压力来到微软这边

  • 情报姬
  • 2023年1月03日11时


文丨Rain 审核丨千里

排版丨络牙


新的一年来到,我想回忆一下。


去年伊始,微软宣布以687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的消息引爆了游戏界,这是游戏史上目前为止最大的收购案。


而在爆炸新闻的背后,是微软要面临的反垄断调查。



去年9月欧盟监管机构率先开始对这起收购进行“深入调查”。从那以后,各国监管机构也开始了对微软这起惊天收购案的调查。


另一个对微软形成阻碍的是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(FTC),12月他们宣布要起诉微软来阻止这场交易,微软的收购动视暴雪为何引来这么多阻碍?


订阅制之"战"


监管机构盯上微软的原因其实也很合理,他们从2000年开始就不断在用“钞能力”收购游戏工作室,算上动视暴雪,有32家第一方工作室的微软再这么搞下去可能真的要形成垄断了。


微软这一切都是为了 XGP 订阅制,他们要成为游戏界的 Netflix,玩家一旦订阅就能像选剧集一样点开就玩。


这个微软内部一开始不太看好的项目,在 Xbox 负责人菲尔·斯宾塞(Phil Spencer)的坚持下,逐步成为游戏业界的变局者。



2018年 E3 上,菲尔·斯宾塞站在好莱坞的杜比剧院正式吹响游戏订阅制的号角,他宣布旗下第一方工作室的所有游戏都将在第一天登陆 XGP。之后微软逐步推出了"大一统"的升级版 XGPU、Win10系统版 XGP 以及云游戏功能。



为了进一步扩张这个巨大版图,微软不惜耗费巨额授权费用,让第三方大作也能在首发日就进XGP,极具诱惑力的 XGP 开始快速增长,这其中不乏想钻空子的玩家意图以低价订阅 XGP,脸黑的微软对他们进行了取消订阅以及封号惩罚,从前对盗版系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"微妈"这时变得铁面无私了起来。


(微软取消玩家 XGP 订阅的通知信)


XGP 热热闹闹地搞起来后,微软2022年的财报中,XGP 成绩斐然,订阅人数已经达到2500万。


微软的游戏订阅制搞得风生水起,索尼和任天堂自然看得眼红,但这不是打仗而是商业竞争,所以打不过就应该加入,而且要越快越好。


就在这样的被动中,他们两家也搞起了订阅制。至于效果,还是先往下看吧......



除去各家订阅制的联机功能、会免游戏、云存档等服务,订阅后有什么游戏能玩才是吸引玩家订阅的关键,那我们就先来看看他们两家的游戏库吧。


任天堂订阅制的游戏库是经典老游戏,整一个就是“隔岸观火”的状态,为什么?因为任天堂有马里奥和塞尔达以及一众强大IP加持,他们用不着直面这场恶战,有一个订阅制的东西就行了。



真正直面这场“游戏订阅战”其实是索尼。在订阅制之前,他们已经有了4800万 PSN 会员,这几乎是微软 XGP 现有用户的两倍。面对微软 XGP 的快速增长,着急的索尼就像赶着交卷一样推出了改版的 PS+会员。


一开始,索尼公布新 PS+会员的游戏阵容后,大家都对大量第一方游戏感到兴奋,加上入会即可领取的20款精选集游戏,压力一时间来到了 XGP 这边。



但很快我们发现势头还是在微软 XGP 这边。


因为索尼的“补差价”骚操作让玩家极为不满,原本已经充值过 PSN 会员的玩家还要按照剩余天数补上差价进行会员升级,如果是在打折时期买的花还要把折扣一起补上,如此离谱的升级方案真是听者伤心,闻着流泪。



虽然索尼在回过味来后发现情况不对,修复了这个“技术问题”。可是玩家的心已经被深深伤害了。


索尼赶鸭子上架的 PS+会员不但没有增高订阅人数,反而让他们流失了180万的会员,这一波,索尼还是败了。



纵观之前每一世代的主机之战,索尼和任天堂其实一直都处上风位置,他们专注打造优质的第一方作品,用用一系列独占游戏吸引不同玩家进入各自的主机体系。



虽然这次索尼的水土不服,任天堂的“隔岸观火”确实显得他们落后于微软,只留微软一家在订阅制上疯狂燃烧。


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发现微软的这把火烧得不太旺了。


在他们的最新一期财报里并没有公开新的 XGP 订阅人数,订阅人数是增是减不得而知。我们只在采访中听到菲尔·斯宾塞说“ XGP 增速放缓”的只言片语。



游戏订阅制的路,到今天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大坑,就是该订阅的玩家已经订阅后,就很难有新用户进来。


当增长陷入了放缓阶段,一旦发生像索尼的补差价“骚操作”或是游戏库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,那么订阅人数就会继续流失。


微软最新财报显示他们的总收入在下降)


订阅制的此消彼长、变化不断,用涨价、封号来影响我们的体验,感觉谁付费谁就是那个被收割的韭菜。


在实物交易的历史中,我们形成了对「拥有」的强烈偏好,但为什么如今的订阅制就像是公司夺走了这种偏好一样?


订阅制之"伤"

2017年夏天,美国佛州迎来超强飓风“艾尔玛”。这个有史以来最强的飓风之一,让州政府宣布暂停交通关卡的收费以帮助人们离开此地。


这导致加油站人满为患,辛亏还有很多特斯拉电动车主能够先行上路,这里面购买了廉价版的车虽然和普通版电池容量一样,但因为更便宜所以被特斯拉通过软件进行了电量限制。


但上路要紧,这时,启动廉价版的车主看到了令人暖心的一幕,他们的中控屏上出现了“临时解锁电池容量”的通知,这为他们的车增加了大约60公里续航。



同样的事在2018年“山竹”台风登陆我们这边的时候也发生过,这一举动一时成为特斯拉的"佳话"。


于此同时人们也看到了特斯拉的"互联网"思维,他们有些功能就在车上装着,但想要继续用就得付费:续航升级、速度升级、自动驾驶升级,中控升级。只要付费,统统升级。


看来这段“佳话”也只是特斯拉在试水订阅制罢了。订阅制带来的”稳定现金流“是无数公司都难以抵挡的诱惑,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争先恐后地加入订阅制的浪潮中,不管合不合适。



虽然订阅制也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,只要你仔细去看,就会发现订阅制早就出现在我们生活里了,比如 QQ。


回想当年,我为了让 QQ 空间更好看而去用家里电话偷偷充 Q 币来买黄钻;为了和别人聊天时 QQ 秀更好看而买红钻;为了 DNF 疲劳值长一点而买黑钻。



每天打开 QQ 就想着如何点亮全部的钻,少年时期的高贵是靠 QQ VIP 红名来辨认的。在被小马哥收割了不少 Q 币后,纯净的微信出现了,QQ 的钻石也一个个变灰了,名字也不是红的了,人长大了,“赛博贵族梦”也醒了。


长大了,订阅制又开始继续收割我的钱包,2013年在电视商店实习的我看完了紧张刺激的政治剧《纸牌屋》。


从另一个卖电视的老哥那里我了解到这是 Netflix 自己拍得剧。


无知的我听后有点懵,原来视频平台也能制作影视剧。带着好奇的心态,我开始在网上搜寻订阅 Netflix 的方式。在一顿操作订阅成功后,被他们无广告界面和巨量原创剧所吸引。



不过 Netflix 是真的贵,想要减少费用不得不去找“家人”合租。


而合租又是另一个天地,时不时面临车主翻车跑路的情况,又有不少人可以靠合租创造一笔"睡后收入",Netflix 自然不会坐视不理,他们不断用涨价、封IP的方式来限制这种有损利益的事情。


不过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合租用户们总能找到方法让 Netflix 相信他们是“家人”。



折腾一通 Netflix ,看多了 Netflix 狗血剧后也想去商场电影院换换口味了。在等电影开场的时候看到商场的豪华按摩椅不免想上去试试,坐上去后按摩椅传来一个小姐姐的声音,我听到了“请付费”的声音才知道现在连按摩椅都可以订阅制,只能扫码付费,好好眯一会。



翻看历史,订阅制在欧洲的16世纪就出现了,那时的书商可以直接通过订阅作者手稿来出版书籍,这个起源可以说跟消费者没有一点关系。


但到了今天,我们却要面对五花八门的订阅制涌入我们的生活,曾经买断制的软件硬着头皮也要转成订阅制,这能让开发者们都好过一点我能理解。


可是订阅制能否不这么处处为难人?不论是绞尽脑汁的合租,还是处处封号的消息,还有时不时涨价的通知,都让我们成为了订阅者的同时,也成为了和公司共进退的“大怨种”。


无处不在的订阅制,真的让我有些心累。虽然从前小马哥让我充了不少 Q币,但那时候大部分东西还是可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真正“拥有”的。那种刚到手的快乐和存放起来的回忆也是数字版无法替代的。


(樱井政博晒出他的游戏收藏)


不知是该感谢还是该感叹,往后的日子里,我们会越来越难真正“拥有”一个东西。


往期推荐 点图可阅

岂有此理,日本人竟在C101用假币欺骗女菩萨!

真正的老二次元,连骨灰盒都要做成周边


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情报姬获得更多一手资讯

也欢迎大佬找姬投稿哦~投稿邮箱:crsq477@163.com

点击这里,给我好看


WX

情报姬文章

Steam游戏相关文章

Copyright © 2023-2024.Company Steamhenaiwa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Steam